资讯详情
我国电力及输配电行业最新动态
电力及输配电;1、2015输配电市场规模接近3200亿四大趋势;随着我国农网改造、特高压、超高压直流输电等工程的;无独有偶,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2012年发布的《;未来五年“喜忧参半”;“在国家积极投资电网建设政策的作用下,2005年;招标规模减小,增速开始放缓;事实上,国家电网公司与南方电网公司对于配电网和智;一方面是国家对于智能化电网建设的强烈诉求,另一电力及输配电
1、2015输配电市场规模接近3200亿 四大趋势显现 随着我国农网改造、特高压、超高压直流输电等工程的建设,带动了输配电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虽说未来几年电网投资规模难以恢复到较快增长的水平,但依旧难 掩输配电设备进一步转型升级的“锋芒”。根据国家电网2010年规划,“十二五”是我国智能电网全面建设阶段,在我国十多年来坚持智能电网建设规划的驱动 下,我国输配电行业在2015年前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无独有偶,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2012年发布的《全球与中国输配电设备 制造行业趋势》报告也认为,未来五年,全球输配电设备制造行业仍将以4%的速度稳步增长,而到2015年,中国输配电市场的规模将接近3200亿元,同 时,将进入智能化、融合化、成套化和海外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未来五年“喜忧参半” “在国家积极投资电网建设政策的作用下,2005年~2009年成为中国输配电行业的高速发展期,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从2010年开 始,由于设备价格的大幅下降,设备集中 招标规模减小,增速开始放缓。”中国工控网市场研究咨询部总经理杨晓强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国家电网公司与南方电网公司对于配电网和智能化建设的热情有增无减,国家电网公司在2013年年中会议中将配电网建设定义为“当务之急”,8年3 万亿的投资计划让电网智能化和配电网建设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南方电网公司规划“十二五”期间农配网建设总投资额达2279亿元,照此计算,2013 年~2015年农配网投资还有1505亿元,年均500亿元相比2012年增长33.3%,而城市配电网投资增速将更高。 一方面是国家对于智能化电网建设的强烈诉求,另一方面是我国输配电设备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未来五年,我国输配电设备将进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时期,而转型升级无疑成了这场角逐的“关键词”。 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数据统计,目前国内输配电设备企业共有6818家。从结构上来看,超高压及特高压产品由于生产成本较高、企业投资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造成该子行业较高的进入壁垒,市场相对集中。 相反,中低压产品市场集中度则相对较低,产品销售增速会逐渐趋于平缓。 “我国输配电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相比国际市场仍然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整体系统方案的技术设计能力、功能优化设计能力以及系统结构设计能力等方面,而表现 在市场上,则是同类产品品种样式繁多、制造成本高、集中程度低、名牌效应不明显等。”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白文波告诉记者。 深度“掘金”新一轮市场 在亚洲、中东、非洲和拉美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下,全球输配电市场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的同时,呈现出配电设备的增速高于输电设备,二次设备增速大幅高于 一次设备,亚洲、非洲、中东、拉美市场最具吸引力,智能电网未来十年电网方面的重点建设方向,进入融合、并购高峰期等五大特点。 而随着我国特高压、智能电网建设特别是配电自动化水平的不断升级,我国的输配电设备制造业的市场未来将面临智能化、融合化、成套化和海外化等四大大趋势。输配电设备企业必须加强市场开拓力度,提高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创建自有品牌,深耕全球市场。 具体来说,未来5年,中国智能电网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使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联系更加紧密,同时,我国输配电行业将出现从单机向组合、成套设备供应升级 态势,未来EPC的需求将 大幅增加。随着行业市场发展的逐渐成熟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输配电设备制造企业发展海外市场也势在必行。 以中国西电与通用电气成立战略联盟为例,通过战略合作,中国西电将借力GE在输配电二次设备的技术优势,提升在输配电 一、二次设备领域提供全方位系统解 决方案的能力,而在国内输配电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双方凭借“XD”和“GE”的品牌及其组合优势和销售渠道资源,携手开拓全球市场。这场中外“联姻” 恰是未来输配电设备行业发趋势的某种缩影。 实际上,2012年全年电网建设投资3693亿元,基本与2011年持平,显著低于《电力工 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中所规划的年均5100亿元的投资规模。目前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预计未来几年电网投资规模难以恢复到较快增长水平, 而转型升级无疑将是输配电设备企业寻找新一轮市场增长点的必经之路。(中国电力报)
2、吴疆:中国电改的动力与策略 改革,是全面提升电力产业价值的必须路径,不仅是体制、机制、流程、架构的深刻变革,更涉及重大的利益转移,因此,电力改革必须有充沛而持续的动力。深入分析建国60余年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电力发展与改革的普遍规律,可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电改找到三大驱动力。 1、问题驱动力。 2002年以来中国电改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科技水平,而且通过多元主体自主经营,迅速应对了预料之外的装机短缺、消化了世界范围 的一次能源涨价并积极履行了各项社会责任;发电环节所形成的比较竞争机制,在投入产出、工程造价、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带来显著优势,更是体现了市场化改革带 来的效益与活力,证明了这个基本方向值得坚持。 但与此同时,电力领域依然存在若干深层次问题,一是对于市场认识不到位, 重企业重组而轻公权建设,国家层面决策力、执行力不足,行业层面系统调度、安全机制逐步削弱;二是对于产业运行机理认识不到位,形成集权力垄断、业务垄 断、市场垄断于一身的国家电网特殊业态,人为放大了垄断的负面效果;三是对于电力供应总体形势认识不到位,重引进竞争而轻供应保障,新型电荒长期难以破解 根治,地方上更缺乏民生保电长效机制。 2、成效驱动力。 问题与矛盾,是推动电改的最直接动力,但并非决策的核心依据。建国60余年,“改革开放”已经超过一半时间,管电体制则已历经十次大的调整,不论国家层面 还是行业层面,改革已成常态;与此同时,世界范围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均未最终完成,中国电改亦不可能追求全景式的一步到位式的理论模式,而只能在坚持基本方 向的同时,以积极探索阶段性成效为主。
(文章摘自:http://dm0577.com/article.php?id=14)